• 你的位置:贝博科技app > 新闻动态 >

  • 盗亦有道:林觉民遗书被劫,强盗看完后失声大哭,将之恭敬送回
   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3:23    点击次数:161

    科举弃儿到革命烈士:林觉民与那封感动强盗的绝笔家书

   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落幕,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。网络上流传着两份耐人寻味的名单:一份是王式丹、林召堂等清朝状元,另一份则是曹雪芹、胡雪岩等落第秀才。对比之下,科举成败与人生成就的关系引人深思。

    本文要讲述的,正是一位主动放弃科举、最终名垂青史的传奇人物——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。他不仅留下了感人至深的《与妻书》,更有一段连强盗都为之动容的传奇故事。

    一、少年壮志:挥毫弃科举

    提起民国才女林徽因,总免不了提及她与林觉民的亲缘关系。事实上,林觉民是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堂弟。这对堂兄弟都是著名的爱国志士,但林觉民选择了更为激烈的革命道路。

    展开剩余79%

    1887年,林觉民出生于福建闽县,自幼过继给叔父林孝颖。这位嗣父曾任福建省立图书馆馆长,对养子寄予厚望,希望他通过科举光宗耀祖。然而13岁那年,当林觉民被逼参加童生考试时,竟在考卷上挥毫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,扬长而去。

    这一举动起初令父亲失望,但很快得到了理解。1902年,林孝颖将15岁的林觉民送入全闽大学堂(今福州一中前身),在这里,年轻的林觉民接触到了革命思想,逐渐成长为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。

    二、琴瑟和鸣:革命伉俪情

    18岁那年,林觉民在父母安排下,与15岁的大家闺秀陈意映结为夫妻。令人意外的是,这对包办婚姻的夫妻却情投意合。他们居住在福州杨桥巷的双栖楼中,常常对月吟诗,何事不语。

    但林觉民并未沉溺于儿女情长。婚后不足一月,他就秘密前往南洋从事革命活动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当陈意映得知丈夫的革命志向时,不仅没有反对,反而全力支持,甚至为革命会议放哨。

    林觉民还创办女校,亲自授课,倡导男女平等。在他的影响下,家中女眷纷纷放足,有的甚至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。1907年,他们的长子林依新诞生,为这个小家庭增添了更多欢乐。

    三、壮烈牺牲:血染黄花岗

    婚后两年,林觉民赴日留学。在日期间,他专心学业,对异国女子毫不动心,被同学们称为不二色。1911年,当同盟会策划广州起义时,林觉民毅然回国参与。

    临行前,他安慰怀孕的妻子:我会安全回来的,等我!谁知这一别竟成永诀。起义前夕,林觉民在香港写下了著名的《与妻书》和《禀父书》,字字血泪,句句深情。

    起义当天,林觉民腰部中弹仍坚持战斗,最终被捕。面对审讯,他慷慨陈词:只要革除暴政,建立共和,能使国家安强,则死也瞑目!24岁的年轻生命,就这样永远定格在了黄花岗上。

    四、遗书奇缘:强盗的眼泪

    林觉民牺牲后,他的遗书经历了一段传奇旅程。最初由妻子陈意映保管,后转交儿子林仲新。抗战期间,当堂弟林性奎携带遗书返乡时,竟遭强盗劫持。

    令人动容的是,当强盗读完《与妻书》中吾至爱汝,即此爱汝一念,使吾勇就死也等句句泣血的文字后,竟痛哭流涕,跪地归还遗书,并主动护送林性奎安全抵达目的地。

    陈意映在得知丈夫死讯后悲痛欲绝,两年后郁郁而终,年仅22岁。而他们的幼子林仲新则得到民国政府照顾,成为连接这段感人历史的血脉延续。

    林觉民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人生价值不在于考场上的成败,而在于为理想付出的勇气与担当。那封感动强盗的绝笔家书,不仅记录了一段凄美的爱情,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。

    发布于:天津市



Powered by 贝博科技app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